青春力量下榆中,科技支农绽芳华

——“青春下乡,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团

时间:2019-12-13浏览:203设置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春下乡,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团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暑期实践活动,重点走访调查了榆中县蔬菜产业及其相关农产品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榆中蔬菜产业中存在的不足和在营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这七天里,团队分别走访调查了三角城乡詹家营示范村、定远镇、和平和部分榆中县城的企业、农户。其中,榆中县农业示范园地处兰州市榆中县三角城乡詹家营村,成立于1999年,占地2000多亩,它是兰州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跑者,是全县的农业科技中心,同时还是党员干部农业科技学习示范基地。园区成立15年来,已兰州鹏程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榆中顺通物流公司、农副产品销售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公司。还有保鲜冷库区、农业观光旅游区、农家乐休闲区、农家特色菜、高档富硒有机果蔬栽培基、土鸡和黑土猪养殖基地、休息垂钓园、羽毛球馆等一大批基地。

   通过走访村庄采访居民、考察田地实践团咨询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了解他们主要种植农作物种类以及种植的方法和技术调查中,队员们了解到榆中人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蔬菜种植,但是由于天气的原因,这几年虫害比较严重,所以每隔几周就要打药,还要定期除草,浇水,等作物真正的成熟的时候,农民已经付出了大量的劳力。

   接下来的几天,实践团走访调查了农民的种植情况和农产品的销售情况。通过对比农民近几年种植收入,团队从中分析销售公司所起到的作用,还进一步了解了公司内部的生产销售流程。调查发现,近几年农民在种植及售卖过程中获利途径更多,销售方向也更广,大大减少了农产品囤积卖不出去的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实践团通过调查得到的结论、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相关建议如下:

(一)结论:

1、榆中县农民以种植蔬菜为主要经济来源,如甘蓝、白菜、西葫芦、莴笋、辣椒、番茄等,蔬菜成熟季节会由当地企业统一收购,榆中当地为菜农提供多重保障,合作社提供优质菜种。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当地政府和企业多次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人员对接村和乡镇,为菜农提供育种、地膜种植技术、价格购销信息等服务。

2、榆中县是“集西北、卖全国、出东门”的重要蔬菜集散中心,农产品相关企业以订单式种植的方式,让绿色有机蔬菜走向了全国各地,一方面拓宽了销售渠道,保障了蔬菜价格,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贫困户致富。

3、榆中县已经形成了由40多家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建立的高原夏菜产业联盟扶贫体系,通过建立高效钢架大棚吸纳贫困户入股等方式帮助了1600多名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二)问题:

1、产业链条受线科技支撑不足

2、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3、部分菜农蔬菜种植经验不足,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理念以及标准化生产意识。

4、尾菜等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与浪费。

(三)建议:

1、强化政策统筹健全产业发展机制。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为高原夏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地政府要强化主导作用为高原夏菜的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2、加强科技支撑促进产学研结合,成立高原厦菜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产业从业者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为高原夏菜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形成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3、加快品牌化建设,优化产销模式,落实农业部门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的政策。将品牌建设作为发展高原夏菜产业的重要抓手。

4、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民培训力度,将提高农民生产水平作为实现高原夏菜产业升级发展的基本途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快乐,在实践活动中汲取知识。所谓实践,一方面就是把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此次暑期实践活动拓展了每个队员的知识面,扩大了团队成员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了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