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理想

时间:2015-03-05浏览:54设置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理想

 

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李迎新
 
       现代大学应当树立怎么的理想,这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其实,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家文化,有很多思想元素,值得我们去借鉴,对于我们树立现代大学理想很有启发和裨益。
一、学习观的问题
孔子在《论语·学而》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这句话,现在的中学课本是这样解释的,“在学习中不断温习、复习老师讲过的课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我询问过无数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温习和复习老师讲过的课文快乐不快乐?他们异口同声回答道:“不快乐。”我想也是,整天埋头于题海大战和紧张的高考之中,哪里有快乐可言?不但不快乐,而且很痛苦,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和感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孔子不是明明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是孔夫子说错话了,还是后来的人对孔子的话理解错了?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翻了很多书籍、请教了无数人、感受了若干学习活动的场景,某一日,忽然醒悟了,孔子并没有说错话,而是后来的人将孔子的话歪曲了、误解了。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孔子并没有说“温习、复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是说“实践、体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习”在这里应当是“实践、体验”的意思。也就是说,从古人、老师,或者从书本上学到了一种理论、知识之后,立即付诸实践,进行检查和体验,发现这种理论知识是正确的、抑或是有道理的,那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联系工作和生活,我们发现纯粹的课堂教学,特别的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说教,学生并不快乐,如果老师讲课的水平很差,那简直痛苦无比,巴望着下课铃早点敲响。倒是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实验课、野外实习、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等,充满了乐趣和欢歌笑语。学习生物化学课的学生比学政治经济课的学生快乐,原因是学生物化学的学生经常参与实验课教学。学物理的学生一旦掌握了电路图原理,自己学着做了一个电路,灯泡一下子亮了,那种心花路放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有一次我去一个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参观,他们把课堂搬到了车间,在学习实践中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挂在灿烂的微笑,我悠然地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没有理由不快乐,这原来正是孔子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意。
天啦,后来的人竟然如此作践和糊弄孔老夫子,该是何等的罪过啊!回想现如今的教育体制,已经和孔子本来的学习理念相去十万八千里之远,学生们整天抱着书本读啊读,听着老师照本宣科地讲啊讲,课堂上只有剩下硬生生的“学”,没有活泼泼的“习”,或者硬生生将“学习”割裂开了,使原本活泼泼的学生实践活动变得干巴巴、苦涩涩,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气象,如同嚼蜡,哪里还有快乐?读《论语》的时候,想象到孔子和他的学生那种亦师亦友、喜笑颜开、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一次,孔子和学生谈天论地,孔子鼓励大家说:“你们都跟我这么长时间了,请大家分别说说自己的志向吧。”耿直勇敢的子路第一个回答:“愿做一大国的领袖,利用三年时间,可使一个遭受战争和饥荒蹂躏的国家,人民英勇顽强、国家井然有序。”冉有接着道:“做一个地方的首领,利用三年时间让当地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风俗方面的治理,等待彬彬有礼的君子前去教化。”公西华则说:“两位师兄那么大的理想我做不到,但愿做一个接待外宾的官员,足矣。”正在大家纷纷发表感言的时候,曾晳一个人铿锵有力地弹着琴瑟,听老师问有什么样的志向,他放下琴瑟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个人都不一样。”接着,他说出了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听了曾晳的话,孔子感慨地说道:“我的志向和曾晳的差不多。”多么一副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场景图,师生之间亲密无间,互相启发,把“学”与“习”紧密结合,更加突出了实践和体验的特点。其实,孔子的教学活动始终是教学相长的,始终是突出实践性特点的。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开始的时候老向老师问这问那,但后来不敢问了,为什么呢?因为孔子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付之实践检验之后,才能接受新的知识,子路前面的东西还没有消化,就不敢请教后面的问题了,直到解决了旧问题,才能接着学习新问题。由此可见,在“知”和“行”两个方面,孔子更强调“行”。
当下,教育理念真的是出了大问题,只有“学”,而没有“习”,“学”和“习”严重分离,一切都是围绕高考的指挥棒和就业的驱使,使每一个学生的脑袋里塞满了知识,那些知识大部分是无用的、重复的,有的甚至是伪知识。学生的头脑因塞满了太多的知识而失去了空灵,没有一点创造性可言。就如一台电脑,由于内存有限,装了太多的东西导致死机。现在,中国的学生就像一台电脑,装了太多的知识濒临“死机”,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孔子说了,知而不行,等于无知。从老师那里和书本上掌握了那么多知识,只因缺少实践和检验环节,培养出的学生都变成了“无知”之人。很多人以为自己很有知识,其实,还是个“无知”之人。
教育是基础,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其他方面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请看看,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贪腐成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至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都是知行被割裂、知行不合一造成的恶果。有人会说这一切是体制造成的,但我要说其根子在文化和教育,有什么样的文化和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体制。要改革体质,首先得从改变文化教育开始,国民的素质和水准是根本,任何一个体制,也要人去管理和推动。如果人心坏了,再好的体制也闲置。
二、大学精神的问题
人们也许会问,孔子还有大学精神?的确,孔子是有大学精神的。当然,孔子所谓的“大学”,和我们现在的大学有一定区别,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用以前的话说,就是君子之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成人之学。成人,主要是指精神上成人,而不仅仅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孔子所谓“三十而立”,大概可以称作精神上成人了。就其实质,孔子的大学理想,与现代大学理想是一致的。
       孔子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君子不器”。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孔子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培养人才的,人和人才是有区别的。在孔子眼里,这个人就是大写的“人”,也就是君子。什么是君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质朴,本色的东西。文是纹路、文化,后天培养、人为的结果。野是粗鲁,史是书呆子。彬彬是黑白相间。君子,就是质和文搭配得当,既不显得过于书生气,也不因缺失文化而显得粗鲁。所以,成为一个君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是器皿。我们知道,器皿是装东西的,碗只能吃饭,杯子只能盛茶,铁锹只能挖地。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简单是一件工具,他不仅可以盛饭、装水,还可以挖地,是有可塑性的,全方位发展的。我们现在说的通识教育,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现代大学的理想,没有超出孔子的思想范畴。德国的洪堡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其大学理想也不过是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把人从工具理想中解脱出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和英国的贵族精神本质上是一回事情。
       正因为孔子有如此之思想,无怪乎达巷党人感叹道:“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一个地方的人称赞孔子说:孔子太伟大了,因其博学多艺成了一代大师,而不仅仅的某一两个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更确切地说,孔子已经超越了专家学者,而成了一代宗师。对于达巷党人的评价,孔子没有否认,而是中肯地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乎。”古时作战,马车上两个人,一个负责驾车保证方向,一个负责射箭参与作战。孔子认为他是保证方向的,也就是驾驭全局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射手,前者是大师,后者是专家学者。现在的大学专家学者云集,但大师凋零,这是当下大学的悲哀。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少的可怜,很多大学早已沦落为职业培训所,而非精神城堡。因为你随便考察一所大学,一看其课程设置,以至于培养模式、途径、目标等,都没有超越造就“人才”这一窠臼。
       对于孔子的博学,孔子还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子曰:“吾不试,故艺。”孔子说,我博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为学习而学习,是一种爱好。瞧瞧孔子,再回过头来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哪一个没有功利思想?哪一个不都是为了获取文凭、考研,或者谋取一份工作而来求学的?有没有纯粹为学习而学习的?也许有,但的确少的可怜。由于有了目的性很强的功利思想,比如考研、考公务员,他们学习的书籍和知识领域很有限,对其考试没有用的,他们根本不会涉猎,这样的学习,怎么才能够达到博学的程度呢?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孔子的学习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所以他可以博览群书,只要是感兴趣的,没有不涉猎的。现在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恐怕与现在大学精神的失落有一定的关系。
       孔子本人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因他率先垂范,连他的学生也是如此。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有一个学生跟孔子学习了三年,孔子劝他说,你现在学的差不多了,可以去做官了。不料这个学生回答道:“我学习不是为了做官,是为学习而学习的。”孔子听了很感动,感叹道:“学习了三年,竟然不是为了做官,这样的人太难得了。”观遍孔子的学生,这样的人真的不多,颜回是其中的一个。当然,曾晳也是一个,曾晳就是说了“暮春者”的那个人。子路不是,自贡也不是。自贡当年问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自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子对自贡的评价不低,是属于瑚琏一类的人才,但毕竟还是人才。因为孔子说过“君子不器”的话,显然将自贡排除在“君子”的范畴之外。那么,颜回和曾晳为何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呢?很简单,颜回的学习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而曾晳的理想显然超过了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大国的领袖”、“地方首领”和“庙堂小相”的志向。试想一下,春天来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河中游泳、春风里跳舞,然后唱和着美妙的歌声一路返回,那将是一种怎么的美好生活的画卷。
       可能有人会说,你只会游山玩水,没有一点志向,那算什么理想?但是,我要告诉你,那种生活不正是你也想要的吗?那就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三、中华梦的问题
现在全中国人都在做中国梦,其实孔子那时候已经开始做“中华梦”了。孔子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非常活泼的,经常会有一些精彩的片段。某一日,孔子和学生在一起开展讨论式教学,孔子说:“大家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率先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思是,但愿拥有宝马香车、和高档的貂皮大衣,和自己的朋友共同享受,消费完了自己也无什么遗憾了。颜渊道:“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做了善事张扬、不夸耀,承担劳苦也不拒绝、推给别人。我们知道颜渊和子路完全是两路人,子路心直口快、豪侠仗义、敢说敢干,颜渊为人低调、乐善好施、注重内心的涵养,子路是一个将军,而颜渊是一位清教徒,两个人的性格、理想完全不一样。同学们说完了各自的理想,子路赶紧追问一句:“希望听一听老师的理想。”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理想显然高出了学生的理想,孔子的理想希望建立一个老有所养,朋友相互信任,少年人怀抱理想的美好社会。
        这里,我们看出孔子的理想不同于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也不同于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更不同于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那么。孔子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从曾皙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所谓的理想,不过就是使所有的人有饭吃、有衣穿、有话说,和谐相处,幸福快乐,动辄还能够到旅游胜地观光:游泳、唱歌、跳舞,然后唱着歌凯旋而归。这种理想看起来似乎简单,其实标准很高,使人人都不为吃穿发愁、还可以结伴出游,这不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马克思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过如此罢了。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观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置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中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孔子对大同理想社会总的概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社会理想,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相上下。
     当下,在人们大谈特谈中国梦的时候,看看传统文化中孔子是如何描绘“中华梦”的,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