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简介
西北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综合性学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生物学科和地理学科发端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博物学系和史地科,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建国初期在植物学家孔宪武先生的领导下,经过60年的努力逐步发展了以植物学和动物学为主的生物学科体系。2001年为了满足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以程国栋院士领衔的团队,结合生物学和地理学的学科优势,培育并发展了省级重点学科生态经济学。近年来以学校省部共建为契机,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生态学。
生态学科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整体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0人;有生态环境相关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这些软硬件的支撑下,该学科已形成四个体系完整的研究方向:寒旱区生态经济、寒旱区恢复生态学、进化生态学、逆境生理生态学。
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多篇,其中SCI(SCIE)刊物论文4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主持和参加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余项,经费达2638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各项奖励3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8项,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10项。学科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部分研究成果被《成果要报》编发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学科组成员多次向全国和省“两会”建言献策,一批应用成果在西部生态保护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春秋和精心耕耘,生态学科尤其在旱寒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互影响、寒旱区水文水资源、寒旱区原生植被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技术、西北干旱区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寒旱区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适应机制研究领域,已形成明显的特色和突出优势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为解决西北干旱区面临的严重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急需寒旱区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因此,生态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必将提升大幅度提升学科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和本学科在寒旱区生态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促使生态学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同时,也为几十年来扎根西部、乐于奉献的学术队伍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进一步增强对甘肃省跨越式发展的决策支撑能力和科技保障水平。
甘肃省重点学科--生态学学科方向
1、进化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西北地区植物资源和环境特点,针对干旱、高寒等极端环境下植物类群的物种形成、生态适应、系统演化和资源利用,在西北干旱区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出版了《甘肃植被》、《甘肃植物志》等10余部专著,发现植物新分类群80余个,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刊物16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各种奖励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建立了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甘肃省和西部地区的植物学发展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扎实的理论储备,为本方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一下研究工作:①植物进化遗传学研究。应用RAPD、ISSR和PCR-RFLP等DNA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种子蛋白谱带、同工酶和形态解剖学数据,研究了沙棘属、堇菜属、风毛菊属、当归属、党参属、橐吾属等十余个属近百种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分子系统学、物种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提供理论基础。②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系统研究了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协助自然保护建立珍稀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动植物的环境可塑性机制,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生物学理论。③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研究了青藏高原寒区植物种子库分异格局和环境响应机制,结合繁殖构件的进化特征,探讨了珍稀植物的生殖机理和繁育问题。④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性研究。研究了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适应机制,为西北地区盐碱化土地的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方向在西北干旱区植物类群的系统与进化研究、青藏高原寒区植物生理生态与种子库的研究,区域特色植物资源与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珍稀动植物的生殖机理和繁育问题,等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培养了一批知名的学者,有较为深厚的研究积淀,为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2、逆境生理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密切结合西北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针对盐碱、干旱、高寒等极端环境下生物类群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功能响应、生态适应机制等进行研究,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获各类科技奖励多项,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为本方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逆境生理生态学已形成鲜明的特色方向,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植物抗逆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白刺等西北荒漠盐生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线粒体交替呼吸途径在植物间接防御反应中生理学功能的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荒漠盐生植物补血草等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等项目,综合应用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系统研究了唐古特白刺、补血草等在西部地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推动西北抗逆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抗逆性状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②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菜BnICE1基因与MAP激酶信号途径在调控植物耐寒性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等项目,重点研究了植物感受和应答高寒、高盐胁迫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克隆了与抗逆有关的MAP激酶途径关键酶基因并进行功能研究和对比分析,探讨MAP激酶途径关键酶活性的调节机制;克隆MAP激酶途径关键酶基因启动子区,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功能分析,揭示启动子区对MAP激酶途径关键酶适应逆境胁迫的调控作用。③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和“ 甘肃河西走廊盐碱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研究”等项目为依托,研究了西北地区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分析了盐碱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特别是盐碱土壤优势菌群在盐碱地环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方向在西北逆境植物资源及其适应机制、植物抗逆基因的开发、微型生物生态学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为西北生态环境保护、受损生态环境修复、逆境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寒旱区生态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权制度和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尤其在旱寒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互影响研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有些研究成果已被地方政府采纳。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旱寒区生态经济理论,出版相关著作10余部,在国际和国家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合办《生态经济学报》,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研究项目,给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本方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内陆河流域科学问题研究。研究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构建了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与可持续利用管理模式;揭示了干旱区水资源形成演化特征,建立了我国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理论研究框架。②旱寒区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研究了干旱区植被的临界生态需水量、最是生态需水量,探讨了干旱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格局的生态水文效应,确定了干旱区人工植被适宜的格局与类型,为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③生态补偿政策机制与模式研究。评价了西北地区生态补偿绩效,分析了生态补偿公平性与合理性问题,提出了构建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的对策建议,被《成果要报》编发,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相关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采纳。④牧区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研究了制约牧区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评价了牧区生态恢复工程对牧区发展、牧民生存的影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理念、模式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方向在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寒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决策支持系统、寒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理论框架、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牧区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政策与模式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寒旱区恢复生态学
本研究方向在高寒退化草地和退耕地形成机理与植被恢复模式、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机理、污染土地生物修复与植被恢复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尤其在高“寒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形成机理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相关成果已经被大面积应用于祁连山地和环青海湖地区的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工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寒旱区恢复生态学理论,出版相关著作8部,在国际和国家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与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联合组建了“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北湿地研究所”,主持和参加了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研究项目,实现了理论研究与生态建设实践的有机对接,为本方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高寒退化草地种群更新机理与恢复技术研究。研究了高寒退化草地毒杂草的种群扩散模式和更新机制,发现了退化草地毒杂草种群更新的薄弱环节,研发了“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形成了相关专利和技术标准,为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②退耕地和退化林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结合国家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系统研究了东祁连山地退耕地和退化林地的生态水文学特征,集成了解决山区水资源供给和涵养需求的低密度宽林带林草间作技术模式,筛选了配套的林草品种,在示范区实现了该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出了半干旱山地基于水资源供给平衡的林草植被体系恢复理论框架。③内陆河荒漠河岸林衰退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恢复机理研究。研究了胡杨对降水、径流和地下水等水文变量的生物响应过程,以及胡杨分布区的水盐空间异质性格局,揭示了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衰退的生态水文学过程,提出了河岸林重建的水资源供给模型,为修复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④沙化与污染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机理与技术研究。集成了新型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修复污染土地技术和高分子固沙剂防治沙化土地技术,研究了高分子新材料固沙种草、植被复壮和作物增产机理,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本研究方向在高寒退化草地种群更新机理与生态恢复技术、荒漠河岸林衰退的生态水文过程与植被恢复机理和沙化与污染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建立了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林草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储备,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恢复寒旱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甘肃省重点学科--生态学科学研究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 来源 | 起讫时间 | 承担人 | 经费 |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教学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 | 科技部“十一五”重大专项(专题) | 2006-2008 | 孙 坤(1/8) | 56.95 |
白刺等西北荒漠盐生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3096006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001-201212 | 杨颖丽(1/10) | 29 |
甘肃甘南高原沼泽湿地纤毛虫分类与物种多样性研究(3087027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09-2011 | 宁应之(1/7) | 30 |
油菜MAP激酶途径响应环境胁迫的调控-3096006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001-201212 | 张腾国(1/9) | 27 |
青藏高原东缘沙棘属近缘植物合子前生殖隔离机制及杂交带进化研究(3116004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2-2015 | 孙 坤 | 53 |
油菜BnICE1基因与MAP激酶信号途径在调控植物耐寒性中的相互作用研究(3116008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2-2015 | 张腾国 | 58 |
过氧化氢在补血草属植物盐胁迫生理生态响应中调控作用的研究(3116008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2-2015 | 杨颖丽 | 58 |
青藏高原橐吾属同域近缘种生殖隔离机制的研究(3127042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3-2016 | 孙坤 | 59 |
线粒体ATP对细胞外ATP的调节作用参与水杨酸诱导植物抗病性和细胞死亡信号路径的研究(3126005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3-2016 | 冯汉青 | 48 |
盐胁迫下活性氧介导植物根生长作用机理研究(3136009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4-2017 | 杨颖丽 | 55 |
土壤纤毛虫群落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响应及其对退还效果的评价(413610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4-2017 | 宁应之 | 52 |
环境变化条件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4023505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0206-200606 | 程国栋(1/7) | 130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与环境影响、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甘南、临夏、张掖为例.(4106105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009-201212 | 赵雪雁(1/8) | 26 |
基于区域间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社会水循环机理研究(4106105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009-201312 | 马 忠(1/8) | 26 |
高寒退化草地主要毒杂草更新特征与机理研究(4097103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001-201212 | 赵成章(1/5) | 39 |
河西绿洲天然胡杨林生长的水盐过程和衰退机制研究(4096103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001-201212 | 刘普幸(1/7) | 26 |
西北干旱区污泥堆肥过程中的蚯蚓和微(型)生物相互作用机理研究(5106802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011-201312 | 张松林(1/8) | 29 |
祁连山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研究(4116101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2-2015 | 贾文雄 | 51 |
典型区域交通代谢和路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博弈格局研究(4116108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2-2015 | 巨天珍 | 53 |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适应策略研究——以甘南高原为例(413611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2014-2017 | 赵雪雁 | 46 |
2.发表论文(中文文章太多,只列出部分英文文章)
论文名称 | 作者(*) | 发表时间 | 发表刊物 |
Signal regulation of proline metabolism in callus of the halophyte 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grown under salinity stress | 杨颖丽 (1/5) | 2013(112)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Exogenous H2O2 increased catalase and peroxidase activities and proline content in Nitraria tangutorum callus | 杨颖丽 (1/7) | 2012(56) | BIOLOGIA PLANTARUM |
Zinc induced phytotoxicity mechanism involved in root growth of Triticum aestivum L. | 杨颖丽 (2/8) | 2012(86) |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
Responses of seedling growth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to excess iron and copper in Triticum aestivum L. | 张腾国 (6/9) | 2012(86) |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53 and K-ras gene mutations in gastric cancer tissue | 孙坤 (2/4) | 2011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technology,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
Comparative antioxidative responses and prol Inemetabolis mintwowheat cultivars under short term lead stress | 杨颖丽 (1/7) | 2011(74) |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
Improved sensing in physiological buffers by controlling the nanostructure of prussgian | 杜 捷 (1/5) | 2010(114) | J. Phys. Chem. C
|
The expression,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alternative oxidase under biotic stresses. | 冯汉青 (1/7) | 2010(03) |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malt extract from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Toward various oxidative stress in vitro and in vivo | 刘国安 (10/10,通讯作者) | 2010(01) | Food Chemistry
|
Lead-induced phytotoxicity mechanism involved i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 杨颖丽 (1/6) | 2010(08) | Ecotoxicol Environ Saf.
|
Comparison of cytotoxicity and DNA damage potential induced by edt-kaurenne diterpenoids from isodon plant | 丁 兰 (1/6) | 2009(07) | Natual Product Research
|
Phytotoxic effects of leukamenin e (an ent -kaurene diterpenoid) on root growth and root hair development in lactuca sativa l. Seedlings. | 丁 兰 (1/6) | 2008(11) | J. Chem. Ecology
|
Rangeland governance in China: overview, impacts on Sunan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and future options. | 赵成章 (1/4) | 2010(06)) | The Rangeland Journal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ite magnetic microspheres of artemisia seed gum and chitosan | 张 继 (1/4) | 2007(05) |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Properties of plasma membrane H+-atppase in salt-treated populus euphratica callus | 杨颖丽 (1/6) | 2007(02) | Plant Cell Rep
|
Genetic variation in 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elaeagnaceae) revealed by RAPD markers | 孙 坤 (1/6) | 2006(06) |
|
3. 专著和专利
专著名称或发明专利名称 | 作者 | 出版、授权时间 | 出版单位及ISBN、专利授权号 |
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植被-水文-沙漠的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程国栋(1/3) | 200512 | 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730212608) |
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研究 | 程国栋(1/21) | 200906 | 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245823) |
甘肃植物志 | 孙 坤(1/2) | 200508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754241007) |
人体解剖生理学 | 俞诗源(主编) | 200703 | 兰州大学出版社(ISBN 731102936) |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微型生物多样性 | 宁应之(1/4) | 200804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978754241184-6) |
植物学实验教程 | 陈学林(1/2) | 200912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9787542413666) |
兰州市南北两山植物动物资源 | 俞诗源(主编) | 201003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9787542413802) |
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研究 | 石培基(1/3) | 200911 | 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249548) |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与制度选择 | 赵成章(3/3) | 200505 | 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149862) |
西北地区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 赵雪雁(1/1) | 200508 | 经济管理出版社(ISBN 7802073332) |
一种催化合成多糖硫酸酯的方法 | 张 继(1/11) | 201010 | ZL200810182046.6 |
一种降低血糖产品的制备方法 | 张 继(1/9) | 201005 | ZL200710187929.X |
一种降血脂天然产品的制备方法 | 张 继(1/7) | 201005 | ZL200610042819.X |
苄基三甲基有机膨润土、生物多糖复合载体固定化酿酒酵母细胞及其制备方法 | 张 继(1/6) | 201008 | ZL200710151907.8 |
用作生物活性分子载体的刺梧桐胶复合多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张 继(1/8) | 201010 | ZL200810093997.4 |
罗望子胶与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固定化细胞载体的制备方法 | 张 继(1/7) | 201011 | ZL200810126370.4 |
膨润土、罗望子胶与海藻酸钠复合凝胶固定化细胞载体的制备方法 | 张 继(1/7) | 201011 | ZL200810126371.9 |
一种测定磷酸化多糖中磷含量的方法 | 张 继(1/10) | 201009 | ZL200910162002 |
一种降糖的沙蒿多糖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张 继(1/11) | 200709 | ZL200510002228.5 |
一种催化合成沙蒿多糖硫酸酯的方法 | 张 继(1/11) | 201101 | ZL200810182846.6 |
一种测定磷酸化多糖中磷含量的方法 | 张 继(1/10) | 201101 | ZL200910162002.X |
用作生物活性分子载体的刺梧桐胶复合多糖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张 继(1/8) | 201105 | ZL200810093997.4 |
一种提取百合多糖的方法 | 张 继(1/11) | 201205 | ZL201010247166.5 |
从油橄榄加工废渣中同时提取果渣油和多酚的方法 | 张 继(2/10) | 201301 | ZL201110164647.4 |
适用于禾本科臭草属植物或具根状茎的恶性草的除草剂 | 赵成章(1/4) | 200909 | ZL 200610041854X |
4.获奖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获奖名称、等级及证书号,时间 |
1 | 青藏铁路工程 | 程国栋 (3/12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2008(J-221-0-01) |
2 |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研究 | 石培基 (1/8) | 甘肃省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省委发[2009]11号;200905 |
3 | 优势资源植物—五种甘草的应用研究 | 张 继 (1/9) | 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3-06-9/1) |
4 | 西北地区不同生境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成分与其生境相关性分析 | 丁 兰 (1/15) |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1-15/1) |
5 | 西北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植株再生体系构建的研究 | 杨颖丽 (1/8) |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1-08/1) |
6 | 沙棘等资源植物的繁殖生物学、遗传多样性和抗逆性初步研究 | 孙 坤 (1/11) |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2-07/1) |
7 | 青藏高原东缘毛凤菊属植物物种生物学研究 | 王一峰 (1/10) |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3-07/1) |
8 | 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 | 赵雪雁 (1/8) | 甘肃省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省委发[2009]11号;200905 |
9 | 石羊河上游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技术模式研究 | 赵成章 (1/7) |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3-04/1) |
10 | 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固沙、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 张松林 (1/8) | 首届甘肃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作品三等奖:2006年 |
11 | “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 | 赵雪燕 | 甘肃省社科成果三等奖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