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宪武(1897—1984),男,汉族,1897年6月出生,河北省高邑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西北师范学院一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在校期间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6月3日因参加学生讲演队被捕,后在全国人民声援下获得释放。1921年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教员、副研究员、教授等。从1942年起为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先后任生物系主任、植物研究所所长、原甘肃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兼任过《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甘肃省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四届甘肃省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孔宪武先生于1984年10月16日去世。
孔宪武一生致力于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术精湛,造诣很深。六十多年如一日,孜孜以求,锐意著述,发表和出版了植物学论文和著作共计24篇、部,对我国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国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农、林、牧、医药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赞誉。
1921年至1936年间他先后发表了《植物之群落与其适》、《我国北方之五大杂草》、《中国北部的藜科植物》、《说人参》、《吉林小白山的松柏科植物》等十多篇重要的科学论文。这些论文成为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开端。他在小五台山上采集到了忍冬科新种,后经专门研究忍冬科的郝景盛鉴定,用拉丁文准确地描述了这株忍冬新种,用英文发表了忍冬新种论文。为了纪念它的采集者,这一新种被命名为孔氏忍冬,得到了世界植物学界的公认。他还拒绝将采集到的中国植物标本寄到国外进行鉴定的作法,开展了独立的研究工作,发现了河南蓼、太白、细叶蓼、细穗藜、东亚市藜、硬枝盐蓬以及新属苞藜属,并写成了《北平之禾木科植物》、《城固植物开花随记》和《陕西渭河流域之杂草》等十余种一百多万字的分类学著作。为我国发轫时期的植物分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蓼科、藜科等科植物分类学专家。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因经费无着,植物研究所(后改植物调查所)名存实亡,但孔宪武先生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他仍利用课余时间跑了陕西18个县和秦岭、太白山采集了大量标本。
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研究的条件大大改善,孔宪武同志有了进一步施展他才智的用武之地。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成立之初,他接受了郭沫若院长的亲笔聘书,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了中国植物学会理事。1958年,中国科学院建议,教育部批准,为孔宪武同志成立了植物分类学研究室,并配备了助手和有关工作人员,购置了图书资料。1959年,他参加了盼望已久的《中国植物志》首次编写会议,并当选为编委会委员。在这次会议上,他和中国植物学界的许多著名学者欢聚一堂,决定编一部八十卷一百余册的植物志,揭开了新中国植物科学极其灿烂的新篇章。从此,孔宪武同志更加勤奋地进行研究工作。尽管当时他已年逾花甲,精力却十分旺盛,科研成果也愈益丰硕。经过他和他的同事们的辛勤劳动,一个藏有十三万多号标本的标本室建立起来了,它已能反应西北植物区系概况,成了全国研究我国植物区系的重点标本室之一。1962年50余万字的《兰州植物通志》出版了。1966年,《中国植物志藜科部分》定稿了。《甘肃树木志》、《甘肃草原植物志》等著作也相继完成。1973和1974年先后主编《甘肃猪饲料植物介绍》、《甘肃野生油料植物》。在他逾八旬以后,还于1978年发表了《中国藜科植物》。1979年著述了《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2分册》。就这样,他的研究工作继续到他的健康状况完全不能允许的时候。
孔宪武先生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典范。他重视科学研究更重视通过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他认为科研成果使人类共同的财富,为了发展这个财富,应该有更多的人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来,在他的培养和关心下,一大批植物学工作者成长起来,有些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西北地区的植物学工作者,多数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受教于他。在他那里,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学到了搞科研的方法、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青松百尺后凋身,乐育英才忘苦辛;踏遍青山人未老,栽成桃李满园春。”这是孔宪武同志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时候,生物系和植物分类研究室的师生员工在隆重的庆功会上献给他的诗,也是对他一生事业的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