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院士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时间:2016-08-29浏览:92设置

       

        829日上午,应生命科学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邓子新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把冷门焐热,让热门升华——漫谈实验室科研创新文化》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董晨钟副校长主持,生命科学学院600多名师生参加聆听了本次学术报告。

    邓子新院士以把冷门捂热,让热门升华为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科研实践经历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漫谈实验室创新文化,与师生们分享了他30多年来对科学研究的感悟。

焐热冷门,求索新领域

     邓子新院士首先介绍了他的科研团队成功发现DNA骨架上可以发生硫修饰后国际各界的热烈反响与高度评价。正当师生们仰慕之际,邓院士亮出了九重关卡DNA降解的不同解读,大海捞针般的降解原因的层层排查等等,成功背后的曲折坎坷令人难以想象。邓院士指出:在每一个节点上我们其实都有一百个理由放弃。但是做科研就要有板凳不怕十年冷的精神。对于现在有些研究生畏惧冷门、热衷热门的现象,邓院士表示,冷门项目研究困难,却更能考验创新毅力和执着精神。冷门的出现大多是基于非共识的想法,虽然风险大,具有不确定性,但非共识性的研究成果通常是出人意料令人大开眼界的

升华热门,敢入深水区

    邓子新院士以南昌霉素、井冈霉素、杀念菌素3个抗生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了从热门求延伸找盲点挖瑕疵的科研方法。他认为,在热门中淘金,是乐中有苦的,要在被大家忽略的微小异常中寻找灵感,越是热门的东西就越有可能遗漏下有价值的钻石。他认为,实验室是个游泳池,敢涉难题就是敢进深水区,日后才敢下海。实验室的积淀是不断创新的源头,学会通过创新性研究的一个个全过程锻造自己。同时,他也鼓励广大师生,要乐于找人挑刺,善于自我挑刺,更要敢于挑别人的刺。

游得漂亮——勤奋踏实合作沟通

       “实验室就像一个游泳池,游得好,出来的就是人才,游得不好,可能就会被淹死。邓子新院士如此比喻。他表示,要想真正做到创新,一个恰当选题仅仅只是开头,科学研究必须深入细致,有板有眼,扎扎实实。科学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大家不能盲目地追风、赶时髦,不能做追星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去规避社会的杂音。邓子新院士还指出,互动交往的团队文化非常利于实验的创新,研究人员应该学会享受实验,学会通过创新性研究的全过程来铸就自己。

    最后,邓院士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向与会师生阐述了科研探索过程中的启示并着重强调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邓子新院士深有体会地说,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过程。大家要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能把一些抽象的、支离破碎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总结归纳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科学层面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创新从意识变为实践,才能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科学成果!”。他认为:“发现的灵感源于不寻常的关注异常,创新的真谛在于不唯理地追求真理”。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纷纷向邓院士请教探讨,报告中谈及的精彩工作和邓院士对于科研创新的感悟让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邓子新院士简介:

    邓子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国家微生物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审组成员,《Chemistry & Biology》,《BMC Microbiology》等数十个国内外刊物编辑或编委。

    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打开DNA硫化修饰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70余篇研究论文。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瑞典国王Baudiouin奖”等。蝉联20052006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评《环球科学》2007全球十大科学新闻。1990年以来,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十大科技创新英才”、上海市科技领军人物、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奖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