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

西北师范大学举办“2022生物与制药前沿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2-12-05浏览:318设置

123-4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省药学学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学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甘肃特色植物有效成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2022生物与制药前沿学术研讨会以腾讯会议和平台直播的形式线上举办。来自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界的专家和师生300余人腾讯会议参会,直播平台浏览量达8.86万人次。

本次会议主题为落实《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探讨并分享生物与制药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成果,提升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校长韩高年教授致开幕词,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建真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腾川教授,中国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长、四川大学宋航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天津大学赵广荣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鉴定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春生教授,辽宁省高层次人才、沈阳药科大学杨丽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兰州大学胡芳弟教授,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杨军丽研究员,暨南大学楊雪松教授,河南大学马静教授,甘肃药业集团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兰州市首席专家邱国玉高级工程师,兰州理工大学蒲秀瑛教授,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朱旭江主任药师,复旦大学黄则度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竺晓鸣副教授,四川大学唐培副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串霞副研究员,甘肃中医药大学海洋副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王义峰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张继研究员、张会副教授和智康康副教授等22位省内外专家教授、青年学者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专题报告。

3日上午,9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肿瘤学家孙燕院士在报告中阐述了肿瘤的发病情况、现代对肿瘤的认识以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同时分享了研究团队在中药扶正培本用于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和实验结果,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并指明了发展方向。金腾川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新冠患者抗体参考品的鉴定和制备,新冠检测试剂盒的开发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宋航教授从生物医药发展趋势、我国制药行业十四五发展要点、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思路及途径等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对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新特征。赵广荣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规模化生产天然药物的途径,并分享了课题组通过线性路线、汇聚路线和正交路线在合成丹参素、酪醇、柠檬烯、冰片等天然药物上开展的开创性工作。张继研究员主要针对西北师范大学原创国家一类非成瘾性镇痛新药---高乌甲素近几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做了详细介绍。

3日下午,楊雪松教授以《生物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教育研究》为题,阐述了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本质,并从如何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方面做了经验分享。刘春生教授探讨了从生命科学视角下看中药药物学及未来中药药物的发展趋势。邱国玉教授围绕高通量非靶向侦测技术详细介绍了我国中药材农残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竺晓鸣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团队在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药物输送及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唐培副教授分享了课题组通过铑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多步连续流反应实现了β-内酰胺抗生物和β-内酰胺抑制剂的首次不对称催化全合成。张会副教授以微管和SGK1为例介绍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人工智能发现靶向抗肿瘤新型先导化合物。

4日的报告会上,蒲秀瑛教授分享了当归黄芪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及研究成果转化现状。杨军丽研究员从介绍团队的三个研究方向引出靶向调节HIF-1信号通路的化合物筛选研究工作及绞股蓝耐缺氧活性物质的研究成果。杨丽教授就多粘菌素脂质纳米递送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载药释药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则度研究员展示了课题组在新颖二芳基甲酮还原酶的挖掘和蛋白改造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成果的中试放大。朱旭江主任重点介绍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制基础及质量标准。胡芳弟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中医药的重要潜能及资源优势,呼吁我们蓄势而发为高质量发展中药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乘势而为打造陇药大品种的高质量发展。马静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糖基化Pt(II)、口服Pt(IV)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及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智康康副教授以科研实验中的反常现象为切入点,创新性的发现了超分子自组装小分子天然产物凝胶。就职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西北师范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09届优秀毕业生张串霞、就职于甘肃中医药大学的西北师范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11届优秀毕业生海洋和就职于广州医科大学的西北师范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14届优秀毕业生王义峰分别以肿瘤免疫环境中天然免疫分子STING的调控网络研究网络药理学及多组学分析在中药新药开发中的应用纳米药物与生物界面识别机制研究为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本次研讨会,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云集云端,共同探讨并分享了生物与制药领域的新思想、新技术及新成果,扩展了我校师生的研究视野,并激励我校学子投身科研。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助力我国生物与制药前沿技术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推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校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供稿:杨洪芹,校审:马君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