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应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员和吴刚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孔维宝教授主持,吸引了超过100名师生参与。此外,来自白龙江林科院、连城自然保护区以及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参加了此次现场的学术交流与学习活动。
杨祝良研究员做了题为“有毒蘑菇及其危害预防”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他介绍了蘑菇的价值、正确区分食用菌与毒菌的方法、毒菌的毒素类型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蛋白质-氨基酸类、生物碱类、萜类和酯类及其它类型四大类毒素,以及急性肝损伤、急性肾衰竭、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性皮炎型、胃肠炎型、溶血型等八大中毒临床类型。报告最后,他对我国剧毒鹅膏的形态与分布规律进行了介绍,给出了通俗易懂的毒蘑菇辨别标准“头上戴帽子+腰间系裙子+脚上穿鞋子”,并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首个剧毒蘑菇中鹅膏环肽检测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前景。
吴刚研究员做了题为“The evolutionary diversification of the fungal order Boletales”的学术报告。牛肝菌目真菌现在包含了16个科、194个属,3000多个物种,吴刚研究员针对“如何构建的自然的牛肝菌目发育系统”、“牛肝菌目起源和物种大爆发时间”以及“伞状形态和外生菌根营养方式,哪一个是驱动牛肝菌目真菌物种分化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采用浅层基因组测序,构建了目前最为全面的系统发育树,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表明,牛肝菌目真菌起源于早侏罗纪;外生菌根营养方式在牛肝菌目真菌物种分化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气温、降水等环境因子也对牛肝菌目物种多样性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吴刚研究员还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历史沿革、园区平台和创新研发体系,欢迎同学们去昆明植物所深造学习。
与会师生积极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杨祝良研究员和吴刚研究员,就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耐心的回答和交流。学术报告会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我院师生与国内知名专家的沟通与合作。
报告人简介
杨祝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菌物学会戴芳澜杰出成就奖等荣誉,美国真菌学会荣誉会士。长期从事真菌分类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真菌学顶级和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9部,其中独著3部。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51项,获发明专利15件和省部级科技奖一二等奖4项。建成云南省真菌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培训3000余人真菌研究和食用菌从业者。主编的《真菌多样性》连续4年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利用自主选育良种和研发专利技术,示范种植羊肚菌4.57万亩,销售额达5.48亿元。20余年持续开展毒蘑菇中毒预防科普工作,近年中毒死亡总人数已明显下降。
吴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型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8.12-2020.1赴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员南锡中心访问学习。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在Fungal Diversity、New Phytologist和 Mycospher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及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7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