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当盛夏的骄阳炙烤着陇原大地,“石榴映草原・马场同心”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从黄河之滨的兰州出发,跨越数百公里,奔赴素有“丝路绿宝石”美誉的张掖市山丹县,正式拉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
山丹马场,这座世界最大的天然马场,承载着跨越两千多年的文明印记。”自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此屯兵牧马起,山丹马场便成为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这里不仅是传承千年畜牧文明的‘活化石’,更是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见证地——汉、藏、回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将各自的文化基因融入这片草原,形成了独特的‘马背上的文化圈’。”
在山丹县的实践过程中,团队以“调研+实践+宣讲”三维联动深入探索当地发展现状:前期精心设计涵盖生态保护政策、草地利用规范、牧民放牧模式及乡村振兴经济格局的调研问卷,随后通过网络和线下推广的方式发放给牧民,深入了解了当地牧民对草原的管理和保护方式。
团队还走进山丹马场场使馆,从历史展品中感悟马场的发展历程与民族协作精神,并探寻了建国以来的马场发展历史,深刻认识到了马场的文化底蕴以及新时代下的马场发展。
此外,团队还跟随牧民深入天然牧场,亲身感知“隔季轮歇、分区放牧”的传统生态智慧——看牧民按季节划分放牧区域、调控放牧时长以实现草畜平衡,同时借助专业工具细致识别芨芨草、披碱草、针茅等十多种牧草,记录其形态特征、生长周期与适口性,通过测量株高、观察长势评估草地生态状况。期间,实践团还专程向资深兽医陈兽医进行访谈请教马匹疾病防控、繁育技术及喂养管理等专业知识,收获满满实操经验;
山丹草原的风,吹散了书本与现实的隔阂。马背上的协作、篝火旁的故事,让我们懂了:民族团结是共牧时递来的一把牧草,生态保护是代代相传的一句谚语,而我们青年,是要把这份“同心”,从草原的晨光里,续写到更多土地的暮色中。此次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共同体”从不是概念,是各族牧民共护的草场,是传统与科学共筑的屏障——这趟实践,是成长,更是一份要扛住的责任。